大清晚期,内忧外患,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外有侵略,内有叛乱。正当大臣内乱,没人主持大局的时候,左宗棠力排众议,攘外必先安内。于是亲自出征收复新疆。
1875年,年迈的左宗棠骑着高头大马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北到达新疆。他立志收复新疆,如果不能他宁愿死在那里。队伍后面,抬着一口乌木棺材。这是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即使是死,他也要保住新疆。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在出征之前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闻所未闻的。
历代将领为了劝敌人投降或者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都会对投降的人放一马。左宗棠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个事情要从左宗棠出兵开始讲起。
内忧外患那时的中国外有侵略者,内有拥兵自立的叛军。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候。
日本假借琉球群岛官员被杀的事情,找到清政府要求清政府给个说法,而清政府认为这是中国内部的事情,借此双方发生了冲突,日本对台湾发起攻击。
而新疆地区,阿古柏野心勃勃,趁新疆政权分裂,入侵新疆,建立阿古柏政权。然而,这个政权居然得到了英国和俄国的承认。
清政府即使在昏庸无能对待国土问题也是寸土不让的但是西南和西北到底哪个更重要,对于那个时候的清政府也只能二选其一保全。
正当大家群龙无首的时候,李鸿章表态,而这并重但有轻重。应当迅速出兵新疆。
左宗棠的言论得到了大部分官员的认可,于是左宗棠就接下来这个收复新疆的重任。
此次出兵,意义重大。左宗棠当然知道这次任务之重,于是他制定了方针计划“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由于距离很远,左宗棠采取缓缓进军以保存实力,然后和北疆反对阿古柏的势力联合共同剿灭阿古柏的军队。此外左宗棠还裁撤了多余的军队,只留下精兵强将,并且将省下来的钱用于购买粮草。
经过完全的准备。在1876年,左宗棠率领清军将阿古柏打个落花流水。阿古柏剩余士兵,败走南疆。
然而左宗棠并没有戛然而止,他知道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这次不将新疆收复,就算是死了也闭不上眼睛。于是一鼓作气,攻打南疆。
面对阿古柏余部的投降,左宗棠毅然决然的下令“降了也杀”。
因为阿古柏的部下不可能真的效忠大清,留下来只有后患无穷。然而,大清已经国力衰微,再也没有银子再次出兵攻打了。为了永绝后患,左宗棠下了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使得阿古柏余部奋起反抗,终于还是清军稍胜一筹。自此,新疆回复了往日的和谐,再次归属了中国。
长远来看,左宗棠此举虽残忍,但是却保障了新疆地区近三十年的和平,也给清政府永绝后患。左宗棠是收复新疆的英雄。